這場始于2018年以民營環保企業“聯姻”國資的收割熱潮正逐步降溫。
憑借靈敏嗅覺、強勁創新韌性,總占比達到近9成的民營企業曾一度在環保黃金十年里造就了綠色繁榮。時間來到2018年后,動輒百億級市值的進階速度戛然而止。與環保產業發展整體火熱相反的是,此前多家環保上市民企違約事件密集發生,接連在資本市場遇冷。甚至不少企業陷入了生存危機,它們或主動或被動地調整了戰略方向。
“易主”背后一地雞毛?
引入國資,一直視作環保民營企業走出寒冬的“首選項”。與前幾年業內參股合作、打通上下游生態鏈的模式相比,此輪交易多為用產權換取流動性,誠如錦江環境、清新環境、東方園林、環能科技等先后出讓控制權。這就意味著平均每月至少“消失”一個環保民企的同時,行業逆向混改在加速。
據不完全統計,2018年初至2019年8月,包括永清環保、天翔環境、興源環境、盛運環保、三聚環保、東方園林、環能科技、神霧環保、中金環境、啟迪桑德、碧水源、清新環境、博世科、錦江環境在內的17家民營上市環保企業向國企、央企出售或擬出售股權。不過,從資本市場的表現看,此輪“聯姻”并沒有給前述環保民營上市企業帶來太多利好。據不完全統計數據,入股后股價震蕩下行企業占比達到了58.95%。
實際上,民營環保企業的此次“嚴寒”,早就有跡可循。
環保企業遭遇債務危機的原因各不相同,這樣的表現,與去杠桿、PPP清庫、資金面緊張、融資困難、“一刀切”政策等外部環境變化均有關系。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共性,即多數為擴張較快的民企,在降杠桿的金融大環境下外部金融環境的艱難求存。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,企業經營性現金流的增長,趕不上營收和利潤的增速,現金回流成為環保行業的一大痛點?;乜钇跁荛L,再疊加,現階段資金成本越來越高,融資難度則進一步加大。
PPP項目擱淺 融資上演“自由落體”
在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看來,出現資金鏈危機的直接原因有兩個,一是PPP急剎車,二是金融領域去杠桿。而對于環保行業中重資產環保企業,深度參與PPP項目的企業資金鏈緊張,更易受到大環境影響。正當許多企業醉心于數百億的PPP訂單時,財政部下發的一份規范PPP項目庫管理的通知,為火了近4年的PPP項目潑了一盆冷水。PPP本身是一個杠桿業務,亟需資本金和銀行貸款,其實規范PPP就意味著此前項目可能會被叫停,致使銀行資金中斷。
在去杠桿、PPP(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)項目清理整頓后,環保上市公司融資難度增大。民營企業融資成本比國企高出至少5%(民營企業的貸款利率達10—12%左右,國有企業為4-6%),部分企業為獲得貸款,利率甚至更高。融資未大幅增加的情況下,部分環保企業償還債務支付的現金明顯增加,籌資活動現金流凈額大幅下降甚至為負值。特別是水環境治理、園林綠化等細分領域項目收益率更低、資金需求更多、回款壓力更大。
除國企及上市環保公司外,多數環保民營企業相對其他傳統行業規模小,抵押擔保能力不足。在不能取得應收賬款的情況下,只能墊付流動資金以維持環境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轉,財務成本升高,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融資成本增高。隨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風控加強、參與度降低,大量在建PPP項目投資進度放緩,無法如期完工投入運營產生收益。
此外,重資產模式也意味著可能導致資金鏈極度緊張,一旦資本逃離,企業背負的風險就更大。金融機構作為PPP的埋單者在這類項目中也未必愿意承擔后期風險,盯住企業自身信用成為他們當前的選擇。而在一些PPP項目中,有的民間資本想進卻進不去,有的缺乏有效的機制保障民營企業投資收益,導致民間資本持幣觀望。
競合業態2.0:環保民企的謀篇和前程
此時選擇一家有雄厚資本做后盾的大型國企做背書,共擔風險,就成了從泥沼中求存的優選。
眾所周知,在環保行業里,國企的背景象征著能帶來大量訂單和大量資金的補充。“所有合作的前提都是要思考,如何才能更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,某種程度上講,國企與民企的合作是一種市場的必然選擇”,清新環境董事張根華曾說出了大多數民企的心聲。對企業而言,拿了大量的項目沒有資金,國企有資金缺技術,自然就走到了一起,本質上講是市場化競爭的結果。畢竟,無論生態環境如何演變,活下去*重要。
“環保行業本身還是朝陽行業且對于上市公司而言主導因素較多,通過股權讓渡可以實現現金流的緩解。”同時,在融資趨緊的背景下,國資的資金優勢有望與上市民企的技術、項目管理優勢產生協同效應。特別是在水環境治理、區域環境治理等規模大、資金需求更多、經營性相對較弱的細分板塊中,國資正逐漸占據主導地位。
一位環保上市公司內部人士稱,國資“馳援”不僅僅是在環保行業,而是一個更廣范圍內的動作。對于大型央企而言,它們要的可能不是一個環境項目,而是一個區域的市場,一個城市的市場。當前,44%的央企涉足環境產業,120家央企中涉足生態環境產業的央企有53家,幾乎覆蓋了產業的所有細分領域。就環保行業發展而言,大型環保企業聯手國資,可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約化發展,將會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業集團。
但即使看到了希望,但問題還遠未到解決的時候。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,國資“入主”的實質內容是解決了企業的資金安全問題,把企業原有的債務問題承擔了,但企業的業績反彈還是需要窗口進行觀察。“未來民營環保企業的轉型,就是從資本驅動型轉向技術驅動型,重點方向則是工業污染治理。”而在新一輪的資源配置后,市場是否會向著集約高效更進一步呢?
版權聲明:本網注明來源為“環亞環?!钡奈淖?、圖片內容,版權均屬本站所有,如若轉載,請注明本文出處:http://www.tmeuowh.cn 。同時本網轉載內容僅為傳播資訊,不代表本網觀點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與本網站聯系,我們將在及時刪除內容。